總網頁瀏覽量

2011年3月7日

《我要健康長大系列4》問題篇/接收器「聲」援 聽障兒聽講不再吃力

自由時報2011/2/21
前言︰
開學了,聽障的孩子們渴望跟其他小朋友一樣,聽到校園裡的蟲鳴、鳥叫,跟同伴一起大聲說話、快樂地唱歌。
耳後小小的助聽器,是他們的好幫手,有了它,不只行動更自如,日子也變得熱鬧、有趣。
不過,即便只是小小的渴望,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實現,他們期盼著,學校的老師、同學們願意相信,助聽器、電子耳並沒有超強的電磁波,不必害怕靠近他們,老師們更不要因此而拒戴FM接收器…
記者鍾麗華、胡清暉、林曉雲、何玉華、郭顏慧、楊久瑩/調查報導

身障學生的教育中,就屬聽障兒的預後成果最好,但聽障兒的求學路卻並非都那麼順遂,有的老師拒戴接收器,讓聽障兒陷入「雞同鴨講」;校方的不友善,更讓部分孩子被迫轉學。罹患聽障、亞斯伯格症的冠宇,便曾遭校方排擠,學校三番兩次暗示「換個環境」,終於在升小三時被迫轉學。因為莫名的科技恐懼而拒戴接收器的老師,往往無法體會聽障孩子聽不見老師聲音的痛苦。

「人工電子耳的FM調頻接收器,電磁波遠低於手機,大概等同於收音機,老師不必擔心電磁波的問題!」教育部特教小組執秘林坤燦引述學者做過的研究,強調教育部 已要求每一個特教學生入班前,校方要進行個別化教育,聽障學生入班時,老師們也會被通知做好準備,包括使用FM調頻接收器的方法等。
不過,聽障兒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依舊不是那麼順利,馬偕醫院電子耳家族病友會長李世雅說,曾有神經質的男老師對助聽器、電子耳本身的電磁波感到害怕,不願意接近小朋友,甚至出現言語、行為上排斥。
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副主任邱鳳儀則指出,過去有女老師懷孕,擔心電磁波的問題,拒戴FM接收器,或是因為本身上課要戴小蜜蜂擴音機,兩者出現了干擾,或覺得戴了脖子會酸、在教室走動會碰撞很麻煩。
台北市溪山國小前輔導主任吳文德解釋,絕大多數老師都願意配戴FM發射器,但確實有些老師擔心會有電磁波,通常在學校、老師、家長進行溝通後,會採拿在手上、放在講台等折衷做法。
教育部︰接受度還須多宣導教育部特教司補充,聽障學生不喜歡戴調頻接收器比例,比老師更多,主要是學生覺得不美觀,這部分得靠老師多宣導、多溝通。
除了老師配戴接收器的問題;聽障兒在學校有形無形的障礙也不少;例如,教室距離變電所、大哥大基地台太近,讓FM接收器受到干擾,調頻老是跑掉,經常得送廠維修;也有教室附近校園灑水設備太大聲,上課聽得很吃力。
安排聽障融合教育也應重視
另值得關心的問題是聽障融合教育,根據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聽損早療教育老師金明蘭觀察,資源班的課,北市放在早自習或課輔,新北市卻規定在正堂,小朋友沒有辦法跟同學一起上課,尤其是導師的國語課,影響語言發展與同儕的相處。
新北市教育局特殊教育科長歐人豪回應,資源班課程主要是補強孩子學習較弱的層面,哪一科弱就補哪一科,而早自習時間通常都是孩子和原班同學相處較多的時段,午休也是固定作息,反而打亂孩子原本生活。
別因溝通不良導致學習退縮
全 國教師會特教委員會主委陳杉吉分析,聽損學童最大問題來自對外界訊息的溝通不順暢,有時因人際溝通不良導致學習退縮。也有些家長或老師有迷思,認為聽損學 童只要待在普通班進行融合教學,就一定會具有語言表達能力,但缺乏配套,或是聽不清楚,仍然無法讓聽損學童達到仿說的目的,最後還是回到特殊學校,延誤了 學習時間。
陳杉吉認為,聽損學童應該要事前經過需求評估、學習評估,合適者再進行融合教學,也需要普通班老師有足夠的特教專業加以配合。
聽障小檔案
「聽障」意指無法以聽覺接受訊息,以致嚴重影響其言語的接受與表達。在國內,依聽障補助標準認定,55分貝以下的聲音聽不見,屬輕度聽障;70分貝以下聲音聽不見,是中度聽障;90分貝聲音才聽得見,則是重度殘障。
國內領有聽覺機能障礙手冊人數為11萬餘人,佔身心障礙人士約1成,全國聽障國小學童約1400人左右。
隨著科技進步,即使是先天性聽障,99%都還有殘存聽力,可藉著助聽器聽到聲音,完全失去聽力的人,則可以人工電子耳改善聽力。(記者鍾麗華整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