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重聽的人都有一種期盼~戴了助聽器就能跟真的耳朵一樣”清楚”想聽的聽得到(尤其是在人多時的講話聲)不想聽的不要聽(環境噪音)。
我們從個案一進門最常聽到的問話:就是”我要求不多,只要能聽得清楚”就好了,殊不知這是一個多麼高標準的要求?因為人要聽得到,聽得懂需要聽覺系統,完整無病變才可能完成此項要求,中間有一處有病理問題,就會打折扣了.尤其是感音性聽力損失,需透過評估及訓練,並找一個合適的助聽器配合才能漸進式達到,所以不要再認為我要求不多,只要聽清楚就好,這對一個聽力有障礙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chin)。
人體聽覺的形成是非常奧妙的。環境中的聲音進入人體的外耳,經耳殼收集,耳道放大而傳至耳膜,耳膜振動的同時也會推動中耳腔內具槓桿作用的聽小骨鏈而將聲波傳入內耳耳蝸中,刺激內耳毛細胞而將聲波轉變成電波,輸入聽神經,最後傳入大腦顳葉旁的聽覺中心,藉以分析聲音所代表之意義。這許多構造組織彼此之間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對聽力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而聽力好壞的判定,一般是以「分貝」為單位,能聽清楚平均25分貝以下的聲音,屬於正常聽力;若25至40分貝才能聽到,則為輕度重聽;40至65分貝的聲音才能聽到,屬中度重聽;若是65至95分貝的聲音才能聽得到,則已經是重度重聽了。
銀髮族的聽力減退,除了少數是由耳垢栓塞、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等外耳及中耳的問題而引起,其他絕大部份的問題是出在內耳耳蝸毛細胞或聽神經的一種良性的生理退化現象。而此種聽力退化的現象乃是緩慢徐徐而生,患者本身往往並不自覺,等到出現溝通上的困難,此時通常已經是中度或重度重聽了,因此如何能早期發現而加以矯治(配戴合適的助聽器),對於適應未來的生活起居一定大有幫助(資料來源:陳文正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